两种植物病原黄单胞菌基因组中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分析 钱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 100080)
摘要:根据已释放的基因组序列,对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 Xcc)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桔致病变种(X. axonopodis pv. citri, Xac)的密码子使用进行了分析。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值(relative sy-non ymous codon usage, RSCU)的计算表明,它们具有高度相似的密码子使用模式。2个基因 组密码子第3位的GC含量(GC3s)平均达0.806±0.077(Xcc)和0.791±0.075(Xac),倾向于使用GC含量较高的密码子。对有效密码子数量和密码子适应指数的分析表明,Xcc与Xac基因组中,高表达基因具有较高的GC含量,倾向于使用少数种类的密码子,而低表达基因具有较高的AT含量,倾向于随机地使用密码子。对密码子使用绝对次数进行的对应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同时,计算也证明了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不影响密码子使用的模式。因此,基因组的GC含量、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基因的种类与起源是影响这2个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主要因素。
红掌细菌性疫病的病原菌初步鉴定 姬广海1,魏亚东2,蒋桂芝3,管旭芳1,喻盛甫1,刘昌芬3(1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2天津动植物检疫局, 天津 300457; 3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 景洪 666100)
摘要: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红掌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从叶片的病组织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杆状细菌,将分离的病原菌接种于健康的红掌上,表现出与田间一致的症状。感病初期在叶缘或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小点,后期病斑多呈棕褐色至黑色坏死,病健交界处多呈黄色。从接种发病的病斑与田间标样上分离的病原菌菌落形态完全相同。通过菌株的培养性状、常规生理生化特性及透射电镜下菌体形态观察结果,将病原菌初步鉴定为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BIOLOG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进一步鉴定病原菌为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 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dieffenba-chiae (Xad) (McCulloch & Pirone) Vauterin et al.。
福建省大豆疫病病原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 陈庆河1,2,翁启勇1,王源超2,郑小波2*(1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 福州 350013; 2南京农业大学植保学院, 农业部病虫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210095)
摘要:从福建省龙海大豆根腐病株上分离的疫霉菌株中,选取6个代表菌株,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为疫霉属真菌,在黑麦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丝致密、无隔,形成菌丝膨大体,近直角分支,分支处稍缢缩。水培后产生大量椭圆形孢子囊,不形成乳突,通过内层出方式产生新孢子囊,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形成,同宗配合,藏卵器球形,雄器侧生;接种后可出现典型的大豆疫病症状;人工接种只侵染大豆、豇豆和菜豆等少数豆科植物。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GenBank中大豆疫霉的ITS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8%,仅有2个碱基的差异, 结合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将这些病原菌鉴定为Phytophthora sojae。这是首次报道大豆疫霉菌在福建省存在。
华中五味子锈病菌及其重寄生菌的鉴定 黄云,叶华智,刘紫英,董宝成,黄春燕(四川农业大学植保系, 雅安 625014)
摘要:五味子属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五味子春孢锈菌(Aecidium schisandrae J.Y. Zhu ang) 引起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锈病为国内外新报道。该病在四川省雅安市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华中五味子生长地造成严重危害,其病株率91%,病叶率36%,造成叶片枯斑、脱落。华中五味子锈病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的自然重寄生率达35.5%,重寄生菌寄生在华中五味子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的释放。本文报道了华中五味子锈病的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华中五味子锈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的形态特征。
小麦由水分胁迫诱导的抗条锈性 商鸿生,李月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以一批在条锈病流行条件下具有保产能力的“耐病”品种和典型感病的小麦品种为试 材,研究了病株水分关系的变化。结果发现,这些“耐病”品种具有水分胁迫所诱导的抗病 性。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呈亲和反应,但在水分胁迫时逆转为不亲和反应。病叶蒸腾作用在初期有轻微升高,其后病叶蒸腾速率、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和水势渐趋健叶水平,并具有较健叶更低的渗透势和更高的压力势,保持了有效的水分调控能力。而感病品种在水分胁迫时,病叶蒸腾速率急剧升高,叶片扩散阻力、相对含水量、水势、压力势和渗透势大幅降低,完全丧失了控制水分散失和维持水分平衡的能力。
稻瘟病菌66 kDa糖蛋白激发子的纯化及性质研究 李云锋,王振中*,贾显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广州 510642)
摘要:采用离心、超滤、柱层析等方法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ZC13菌株97-151a细胞壁来源的水溶性糖蛋白激发子进行了纯化;经SDS-PAGE检测,GP66达到电泳纯;凝胶过滤法及SDS-PAGE测定表明,GP66分子量为64~66 kDa; 经蒽酮-硫酸法检测,糖/蛋白比例为3.84; 可诱导水稻叶片过氧化物酶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升高。经热、胰蛋白酶和过碘酸钠处理后的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GP66的活性位点为糖基部分。
正向和反向重复RNA介导的抗马铃薯Y病毒基因工程比较研究 朱俊华1,朱常香2,温孚江1*,宋云枝2(1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泰安 271018)
摘要:RNA介导的病毒抗性与RNA沉默现象密切相关。反向重复cDNA序列(IR)的转录产物往往形成双链RNA结构,而双链RNA是诱发RNA沉默的有效因子。据此,本研究通过体外合成马铃薯Y病毒坏死株系衣壳蛋白基因 (PVYN-CP) 5′端反向重复cDNA序列和正向重复cDNA序列(DR),分别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ROK-IR和pROK-DR,利用农杆菌介导方法转化烟草NC89,比较这2种转基因烟草在RNA介导抗病性方面的差异。抗病性检测表明,转化IR和DR的转基因烟草均可获得抗病程度达到免疫的植株,但转化IR序列可大大提高抗病植株在转基因植株中的比例。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抗病性为RNA介导的抗病性,是RNA沉默的结果。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IR策略进行抗病毒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展RNA介导抗病性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水稻条纹病毒中国分离物和日本分离物RNA1片段序列比较 魏太云,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 福州 350002) 摘要:首次测定了我国水稻条纹叶枯病常年流行区的云南楚雄(CX)及病害暴发区的江苏洪泽(HZ)的RSV 2个分离物RNA1片段的全长序列,这2个分离物RNA1片段的全长序列均为8970 nts。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HZ与日本T分离物的亲缘关系较CX与T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通过对纤细病毒属病毒RNA1编码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蛋白除了具有RNA聚合酶特征的基元序列结构外,还存在mRNA的转录过程中所采取的加帽起始机制的保守性结构域位点,这表明,纤细病毒属病毒和布尼安病毒科病毒及甲型流感病毒一样,都是采取加帽起始机制进行转录的。 豇豆与锈菌互作中的活性氧代谢研究 曾永三1,王振中2(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植保系, 广州 510225; 2华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 广州 510642)
摘要:本文分析了不同抗性水平的豇豆(Vigna sesquipdalis Wight)品种与锈菌(Uromyc es vignae Barcl)互作中活性氧(active oxygen species,AOS)的发生、防御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豇豆抗锈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免疫品种(益农)和感病品种(揭上和金迪)的超氧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比活性均升高,且升高幅度都在12 h出现高峰;抗病品种(金山和特青)开始时降低,至12 h时回升,在24 h(高抗)和48 h(中抗)出现高峰;在24 h时,免疫和抗病品种的SOD比活性高于感病品种。在接种后12 h内,免疫和抗病品种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比活性都下降;而感病品种均上升,并在12 h出现第1个高峰。受锈菌侵染后,豇豆各品种都产生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2),在多数测试时段中,免疫和抗病品种的O.-2产率净变化值低于感病品种。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变化幅度与品种抗性呈负相关,与O.-2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吻合。这些结果表明AOS代谢在豇豆与锈菌互作中起重要作用。
影响柿树炭疽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及致病性的环境因子 张敬泽,胡东维(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杭州 310029)
摘要:在凹玻片上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对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率随葡萄糖浓度升高而增加,但附着胞形成率下降, 芽管长度增加,附着胞的直径几乎没有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都有所增加。不同pH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分生孢子在pH 2.0~9.0的溶液中可以萌发,并产生附着胞;最适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的pH是在5.0~6.0。不同pH 处理的致病试验结果说明,在23℃时病斑在pH 4.0~8.0条件下都可产生;致病试验结果也发现,17℃时,pH 6.0处理能发病,但不形成分生孢子团,pH 5.0处理不发病;15℃时,pH 5.0和pH 6.0的处理都不能发病。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显示,菌落生长最适温度是25℃左右,高温抑制菌落生长。寄主表面侵染结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芽管长度变化很大,芽管可以纵向沿着脊或沟延伸,也可横向通过脊沟;附着胞均在沟底或近底部形成。
复合菌剂AR99防治辣椒青枯病 葛红莲2,郭坚华1*,祁红英3,郭亚辉4,黄艳霞1(1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南京 210095; 2河南周口师范学院生物系, 周口 466001;3淮安市现代园艺技术中心, 淮安 223003; 4河北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邯郸 057150)
摘要:从本实验室生防细菌库中选择5个功能互补性的菌株复配,制成防治辣椒青枯病的生防制剂AR99。温室实验中,AR99复合菌剂和5个单一菌株防病效果分别达到91.1%(AR99)、 88.9%(R1)、 57.0%(A6)、 66.7%(R9)、 80.5%(J3)、80.5%(A9),复合菌剂AR99的防治效果最为显著。2000、2001年在淮阴分别用拌菌堆肥法、灌根法进行生防实验。70 d后用AR99复合菌剂平均防效为94.0%(拌菌堆肥法)、77.0%(灌根法),平均增产效果分别为367.0%、57.8%。
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抗菌物质及其特性 顾真荣,吴畏,高新华,马承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上海 201106)
摘要:产几丁质酶枯草芽孢杆菌G3菌株的固体培养物在黄瓜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抑菌试验中证实,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过滤上清液中,它们是从酸沉淀物中提取出的伊枯草菌素、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存在于盐析粗蛋白中的几丁质酶。在叶霉孢子萌发试验中,伊枯草菌素微弱地抑制孢子萌发但强烈破坏芽管和新生菌丝;生物表面活性素和几丁质酶则强烈抑制孢子萌发并长久性地抑制芽管伸长。在PDA平板上的灰霉菌丝抑菌试验中,伊枯草菌素抑制菌丝生长,引发菌丝顶端膨大,形成泡囊,泡囊破裂后原生质外泄;几丁质酶抑制菌丝生长,引发产生不规则的菌丝团;生物表面活性素在平皿上对菌丝则不显示出抑菌活性。
内生芽孢杆菌TB2防治辣椒疫病效果及其机理初探 邱思鑫1,何红2,阮宏椿1,关雄1,胡方平1*(1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农药生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州 350002; 2湛江海洋大学农学院, 湛江 524088)
摘要:内生芽孢杆菌(Bacillus sp.)TB2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苗和果疫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菌液浸种处理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70.0%;菌液浇灌后48 h的苗接种病菌后20 d防病效果可达88.1%;菌液喷雾处理的果接种病菌后1 4 d防病效果可达65.2%。喷雾或浇灌菌株培养液后间隔24 h以上接种病原菌的防病效果比二者同时接种时高。生防菌菌体及其胞外分泌物均有防病作用,其胞外分泌物的速效性较好, 菌体的持效性较好。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 的抑制作用。菌液可诱导植物抗性相关酶的变化,但其与病菌共同接种于辣椒时诱导作用可 相互影响。疫霉菌处理可使辣椒果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歧化酶 ( 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出现明显的峰值;菌液处理可诱导辣椒SOD和POD活性增强;但 菌液与病菌共同处理后,辣椒果的MDA含量和SOD、POD、CAT的活性均较低,与清水对照接近,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研究简报 土壤环境因素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存活的影响 杨家荣,商鸿生,高立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凌 712100)
芜菁花叶病毒对寄主植物叶片PSII功能的影响 付东亚1,2,洪健2*,陈集双1,蒋德安1(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浙江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杭州 310029)
水杨酸诱发黄瓜幼苗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孙艳1,杨淑英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我国部分省市甜椒黄瓜花叶病毒的亚组鉴定 田兆丰1,裘季燕1,刘伟成1,李永丹2(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089; 2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 北京 1000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