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会 联系方式 English  


首页 | 关于本会 | 学术园地 | 教学科研 | 科学普及 | 病害信息 | 出版刊物 | 会员专栏 | 人才信息

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和小种命名现状
万安民(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北京 100094)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小麦条锈病最大的流行区之一,也是限制中国小麦生产的最严重病害之一,特别是当条件适于其发生时会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小麦条锈菌小种生理专化性研究及 小种监测是掌握小麦条锈菌及其毒性变化动态、抗病基因有效性及病害流行预测预报的重要 依据,是治理由此病原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的基本环节之一。由于地域、条锈菌群体结构、 研究水平和历史等的差异,目前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采用相应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和小 种命名方法。中国、美国和印度均使用了各自不同的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并采用了相应的 小种命名体系,例如从1957至2002年,中国利用10多个鉴别寄主已鉴定和命名了32个小种和30多个致病类型,美国利用10多个鉴别寄主已鉴定和命名了80个小种;另一类是采用1972年Johnson提出的二进制国际小种命名法,这种体系包括了国际鉴别寄主和欧洲鉴别寄主,象一套鉴别寄主被整体使用,欧洲、中东、亚洲、非洲和南美国家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采用此体系监测小麦条锈菌变化,是一套被最为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小麦条锈菌小种鉴别方法和命名系统,但随着研究深入和各国实际情况差异等原因,不同研究人员加入了不同的辅助鉴别寄主,以更能准确和实际地反映本国和地区的现实情况,为生产服务,本文对此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由于此病菌具有长距离气传和扩散的特点(地区间、国家间和洲际间),因而也讨论了未来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组成、小种命名方法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比较等实际问题。


双生病毒 —— 一类值得重视的植物病毒
周雪平,崔晓峰,陶小荣(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杭州 310029)

摘要:双生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一类植物单链DNA病毒,已在多种作物上引起严重危害。重组是导致双生病毒变异和病害流行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在单组份双生病毒中发现有新型卫星DNA分子——DNA β,DNA β是病毒致病所必需的。本文就双生病毒的危害性、病毒的重组、DNA β的发现及与致病性的关系、双生病毒与伴随的小分子DNA形成病害复合体、双生病毒DNA-A和小分子DNA的进化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评述。


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稗草病原菌产孢最佳配方培养基
黄世文1,余柳青1*,唐启义2,A. K. WATSON3(1中国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06;2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杭州 310029; 3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Manila, Philippines)

摘要:筛选生防菌最佳产孢培养基是高效、大量生产生防菌孢子的基础。应用均匀设计法结合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从众多因素中筛选出稗草病原菌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和互格交链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最佳产孢培养基组分,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数学模 型。弯孢菌最佳产孢组分为胡萝卜、芹菜、欧芹、水芹、莴苣、蔗糖和Vc;互格交链孢菌最佳产孢组分为胡萝卜、芹菜、水芹、莴苣和蔗糖。根据回归模型计算理论(拟和)产孢值。 比较实测产孢量和理论产孢值,结果表明,稗草病原菌的实测产孢量和回归模型拟合产孢值 非常接近,拟合误差小。说明采用均匀设计法从众多因素中筛选培养基最佳成分是可行的。

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古勤生1, 3,范在丰1,Piero Roggero2,陈红运1,2]俞正旺3,李怀方1*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 北京 100094; 2 Istituto di Fitovirol ogia Applicata, CNR, Str. delle Cacce 73, 10135 Torino, Italy; 3 中 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郑州 450009 )

摘要:以小西葫芦黄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 ZYMV)的中国分离物(CH-87)接种发病的叶片中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经RT-PCR扩增获得ZYMV CP基因, 将其克隆到pUCm-T质粒上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P基因由83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已发表序列相比较,该CP 基因与国际上已报道的4个基因型不同,应属于新的基因型,暂命名为基因型Ⅴ。


我国植物青枯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组群划分
陈永芳,何礼远*,徐进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4)
摘要:采用15条随机引物对我国11个省(市、区)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43个青枯菌代表性菌株和4个国外青枯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引物OPB11、OPA15、OPE1和OPZ10对上述所有菌株扩增获得了相似的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具1~5条谱带不等;引物OPB7、OPA10和OPF1对马铃薯菌株获得了相同的产物图谱,但对其它寄主菌株的产物间有明显差别;引物OPA14、OPG6、OPG14、OPF5、OPK14、OPK20和OPK17对于不同菌株的扩增产物多态性很强。供试菌株被聚类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其中A1含有2个类型(A1-1、A1-2);组群B中也可分为2个亚组(B1、B2),其中B1含有3个类型(B1-1、B1-2、B1-3),B2也含有3个类型(B2-1、B2-2、B2-3)。RAPD组群A中包含了27个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马铃薯菌株,主要是3号小种、生化变种2;组群B中含有2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菌株,分属于其它不同的小种和生化变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大,而与寄主来源有明显相关性。此外,通过对我国青枯菌菌株组群进行同源性PCR分析表明,来源自马铃薯的3号小种菌株属于美洲分支“Americanum”,而来自其它寄主的青枯菌1号、5号小种菌株属于亚洲分支“Asiaticum”,与本研究RAPD组群A和组群B的划分是一致的。

三尖杉对花生根结线虫发育的影响
文艳华,冯志新(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线虫研究室, 广州 510642)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和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枝叶提取物及三尖杉枝叶粉末,对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aria)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尖杉枝叶提取物对花生根结线虫胚胎发育及二龄幼虫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三尖杉枝叶粉末处理对花生根结线虫胚后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推迟二龄幼虫及成虫的发育,而对三龄及四龄幼虫的发育无明显影响。三尖杉枝叶粉末处理可显著降低雌虫的产卵量。
关键词:三尖杉; 花生根结线虫;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从海南省杂草胜红蓟和假马鞭上检测到粉虱传双生病毒
范三薇, 周雪平*(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 杭州 310029)
摘要:利用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及PCR检测的方法对采自海南的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和假马鞭(Stachytarpheta jamaicensis)的5个病样进行了检测,表明均为粉虱传双生病毒。PCR扩增产物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 结果表明存在2类双生病毒,其中样品Hn2存在2类病毒的复合侵染。这是在海南首次报道存在有粉虱传双生病毒。

关键词:粉虱传双生病毒; 三抗体夹心ELISA; PCR


稻曲病菌的形态学观察研究
张君成1,陈志谊1*,张炳欣2,刘永锋1, 陆凡1(1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南京 210014;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系, 杭州 310029)

摘要: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稻曲病菌的有性子座和不同来源的繁殖体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子囊壳单层环状埋生于子座外层,顶端突出子座表面而形成许多乳突结构。子囊发育成熟后,子囊壳壁的顶端可自行消解,露出里面的子囊。子囊孢子无色单胞,线状。厚垣孢子圆形或稍椭圆,黄褐色至黑褐色,胞壁厚密,外表有许多疣状突起。子囊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都产生次生分生孢子。这些次生分生孢子与液体培养获得的分生孢子在大小和形态特征上是一样的,它们都是薄壁分生孢子。薄壁分生孢子卵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2.6~8 μm×2~5 μm,无色透明,外表光滑。薄壁分生孢子萌发直接形成新一代薄壁分生孢子,此繁殖过程可不断重复进行。

关键词:稻曲病菌; 厚垣孢子; 子囊孢子; 分生孢子; 子座; 形态特征

马唐生防真菌弯孢霉(Curvulariasp.)菌株QZ-200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朱云枝,强胜*(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南京 210095)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影响马唐生防菌弯孢霉(curvulariasp.)菌株QZ-200营养生长、孢子萌发及孢子形成的因子。该菌在SCS(黄豆粉-玉米粉-蔗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为28℃;pH为2~11,最适pH为6;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以磷酸氢二铵为N源的Czapek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0~45℃,最适为28~30℃,失活温度为52℃ 10 min;pH为2~11,适宜为5~8;以自由水或饱和湿度条件下萌发率最高;1%蛋白胨、1%牛肉浸膏、0.1%的TW-80、1%马唐煎汁和0.2%的菜籽油溶液明显提高萌发速度。该菌孢子形成的温度为15~35℃,最适为28℃;连续光照比光暗12 h交替处理更有利于产孢,黑光灯为最佳光源。

关键词:菌株QZ-200; 真菌除草剂; 马唐; 生物学特性

我南方地区主要根结线虫DNA变异的RAPD分析
蒋寒1,廖金铃1*,胡先奇2,王新荣1,冯志新1(1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线虫研究室, 广州 510642; 2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摘要:本试验用5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30个根结线虫种群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共扩增出179条DNA多态带,各供试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扩增结果表现出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的共同趋势,这表明上述12个引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种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在3种主要根结线虫中,爪哇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基于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析和应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树状图,显示出不同的根结线虫在较低的相似性系数范围聚类,而绝大多数种内的不同种群均以较高的相似性系数聚在一起,这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反映了形态学分类的分子遗传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应用RAPD技术进行根结线虫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还对RAPD方法对南方根结线虫小种鉴定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根结线虫; 多态性; RAPD; DNA

含氮杂环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及其与防御酶系统的关系
陈喜文1,郝友进1,陈德富1,张文勤2(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 300071; 2天津大学化学系, 天津 300072)

摘要:本文研究了11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对黄瓜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发现不同化合物的诱导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化合物中只有(E)-4-[2-(4-联苯基)乙烯基]吡啶(BEPy)和O,O'-1,4-亚丁基-4,4'-双[(E)-2-(4-氧苯乙烯基)]吡啶(DPyEPOB)具有明显的诱导 效果。它们在诱导处理后第6 d的病情指数为31.4和40.4,分别为对照的40.1%和23.1%;第10 d的病情指数为34.8和42.2,为对照的38.7%和25.7%。从诱导效果来看,BEPy的诱导效果在诱导处理各时期均强于DPyEPOB;从诱导时间来看,BEPy的诱导效果随时间推移而降低,而DPyEPOB则基本持平。与经典的系统抗性诱导物水杨酸相比,BEPy的诱导效果与之相近,DPyEPOB的诱导效果则较弱。对几种与抗病性相关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用BEPy诱导处理后,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大大提高。前2种酶在处理60 h时酶活力达到最高,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5倍和1.45倍,并且能一直维持至96 h,到144 h时下降至对照组的水平;多酚氧化酶的活力在处理96 h时达到高峰,比对照提高了8.83倍,到144 h时稍有下降,但仍是对照组的7.1倍。酶活力的这种变化趋势与水杨酸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在升高幅度和持续时间上有差异。本文还讨论了有关酶活力的变化规律与黄瓜白粉病诱导抗性的关系。

关键词:含氮杂环化合物; 诱导抗性; 黄瓜; 白粉病菌; 酶活力


枯斑盘多毛孢Pf-毒素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 朱天辉1, 叶华智2,罗孟军2(1四川农业大学林园学院, 雅安 625014; 2四川农业大学森林保护省级重点实验室, 雅安 625014)

摘要:对枯斑盘多毛孢(Pestalotia funerea)培养滤液用70%乙醇沉淀,将其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蛋白质等大分子)组分,浸渍法活性检测表明,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对马尾松、湿地松切根幼苗没有致病活力,非蛋白部分(Pf-毒素)则保留了病原菌培养滤液的致病活性,且与病原菌培养滤液相比活性有所增强。以最适流动相,正丁醇∶甲醇∶水(4∶1∶2)为洗脱液,采用硅胶H60型柱反复柱层析,从枯斑盘多毛孢的甲醇粗提物质中分离出9种组分,经致病活性测定出3种组分,Rf值分别为0.83、0.79、0.80,它们对马尾松切根幼苗、湿地松切根幼苗针叶都有致萎作用。

关键词:枯斑盘多毛孢; 松; 生物检测; 毒素; 分离纯化

白粉病菌侵染对黄瓜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及其PS II功能蛋白D1表达的影响
沈喜,李红玉*,文雅,孟雪琴,周功克,张立新,梁厚果(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本文研究了黄瓜(Cucumis sativus L.)感染黄瓜白粉病后,植物叶绿素含量、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反应中心D1蛋白的变化。被感染的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而且Chl b比Chl a敏感。全链电子传递速率受到抑制,PS 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与全链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但PS I电子传递速率却未受到抑制。由于PS II的光合反应中心D1蛋白含量变化与PS II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类似,推测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是引起电子传递活性波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黄瓜; 白粉病; 类囊体膜; D1蛋白

甘肃陇南小麦不同品种类型抗条锈性变化特点分析
周祥椿1,杜久元2,(1甘肃省兰州农业学校, 兰州 730020; 2甘肃省天水农校, 清水 741400)

摘要:1973~2002年的30年间,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小麦主要生产品种的抗条锈性变化动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选择具垂直抗性、慢条锈性、高温抗性和持久抗性等不同类型的7个品种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里勃留拉和N.斯特拉姆潘列长期保持了稳定的抗锈性。里勃留拉的抗性可能由多对微效基因控制,N.斯特拉姆潘列的抗性可能由主效基因控制,兰天12号所具有的慢锈性和兰天1号的高温抗性以及抗条锈基因的合理布局对延长品种抗性也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小麦; 条锈病; 品种; 持久抗性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的液相色谱分离及7种纯组分的活性监测
刘云惠1,张利辉2董金皋1,(1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保定 071001; 2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保定 071001)


2个细菌菌株对松材线虫存活与繁殖的影响 谈家金1,冯志新2(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2华 南农业大学植物线虫研究室, 广东 广州 510642)


棉疫病菌elicitin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申贵,王源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农业部植物病虫害监测与治理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 210095)百合无症病毒云南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王继华1,丁元明2,王丽花1(1云南省农科院, 农业部花卉产品质检中心, 昆明 650205; 2云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昆明 650228)


学会简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历届植病学会理事会联系方式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版权所有 webmaster@cspp.org.cn
京ICP备05037157号
© 2002-2019 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