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会 联系方式 English  


首页 | 关于本会 | 学术园地 | 教学科研 | 科学普及 | 病害信息 | 出版刊物 | 会员专栏 | 人才信息

 
麻黄根腐病病原物的分离及鉴定
朱春雨1,刘西莉1*,董槿1,周立刚1,李健强1
张永清2,何保银2,陈耀文2,张煜明2
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北京 100094;2宁夏水利科学研究所,银川 750000)
 
摘要:2001年从宁夏麻黄基地采集麻黄根腐病病株样品10份,按照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了病原物的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及菌株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物中主要优势菌群为镰孢属(Fusarium  spp.)。分离物经致病性测定和复合接种试验发现,微胶镰孢 Fusarium subglutinans致病性最强,接种后发病株率达60%以上,尖孢镰孢 F. oxysporum、半裸镰孢F. semitectum、茄镰孢蓝色变种 F. solani var.coeruleum和茄镰孢 F. solani致病性弱,接种发病率为10%~20%,它们和微胶镰孢混合接种后的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其中微胶镰孢与含尖孢镰孢或半裸镰孢的组合接种发病率高于不含这2种镰孢的组合。病株上获得的其它分离物均无致病性。证实麻黄根腐病是以微胶镰孢为主要病原,并由尖孢镰孢、半裸镰孢和其它几种镰孢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关键词:麻黄;根腐病;复合侵染

 
小麦苗枯病菌的ITS分析及PCR检测
葛芸英,郭坚华*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系, 南京210095)
 
摘要:小麦苗枯病菌(Clavibacter fangii,Cf)是引起小麦细菌性苗枯病的病原,本研究用16S~23S rDNA间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L1(5'AGTCGTAACAAGGTAGCCGT 3')和L2 (5'GTGCCAAGGCATCCACC 3')扩增Cf和其它相关细菌的基因组DNA;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将所获序列和其它已报道的细菌ITS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后设计出Cf的特异性引物I1(5'TGCCAAGTCACACTGAGACGA
3')和I2(5'CAATGATCTACCACCCTCCGA 3')。此引物可以从Cf中扩增出351 bp 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参试的21个细菌PCR反应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小麦苗枯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此外,本研究对多种植物病原棒形杆菌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关键词:小麦苗枯病菌;ITS分析;分类;检测

 
一个马铃薯Y病毒山东分离物的分离与鉴定
王秀芳,朱常香,温孚江*,竺晓平,郭兴启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泰安 271018)
 
摘要:从具有典型花叶症状的马铃薯叶片中分离到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本文称PVY-SD-TA分离物),扩繁后,提纯病毒,电镜下可观察到700~900 nm×11 nm的病毒粒体,病组织超薄切片观察可见风轮状的内含体结构,寄主反应特性研究表明其能侵染2科13种植物。SDS-PAGE电泳检测病毒编码的外壳蛋白亚基的分子量为33 kDa。以PVY-SD-TA基因组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和特异引物合成了外壳蛋白基因。对cDNA全序列分析表明,PVY-SD-TA CP 基因核苷酸序列与N株系的同源性为96%,与GenBank中登录序列号为AJ390306的O株系分离物的同源性最高,为99%;与国内不同学者报道的PVY中国流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97%和98%。通过以上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将PVY-SD-TA鉴定为普通株系(PVYO株系)。
关键词:马铃薯Y病毒;外壳蛋白;克隆;序列分析

 
温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李宝聚,陈立芹,孟伟军,王福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要:番茄灰霉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能够产生4种细胞壁降解酶,以PMG酶活性最高,其次是β-葡萄糖苷酶和PG酶,Cx最少。灰霉病菌在不同温度下侵染番茄叶片时产生的致病酶活性不同,4种酶在20℃时表现了最高的活性,15℃次之,当温度达到25℃时,各种酶的活性都急剧下降,随着温度的再升高,酶活更低。随着湿度的增高,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也加,当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4种酶的活性也达到最高。温湿度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趋势,与其对发病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关键词:番茄灰霉病;温湿度;细胞壁降解酶

 
水稻条斑病细菌hrp调节基因hrpGXoochrpXooc的克隆
和序列分析
陈功友,王金生*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农业部植物病虫害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卫岗 210095)
 
摘要: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基因文库的hrp基因克隆pUHRS138携39.3-kb大小的hrp基因片段。经系列亚克隆和对hrp 突变体的功能互补验证,4.5-kb BamHI-KpnI为最小功能片段,该片段可使X.o. pv.oryzicolahrp- 突变体恢复在烟草上激发产生HR和在水稻上具致病性。序列测定和分析显示,4.5-kb hrp片段中含hrpXoochrpGXooc基因。单独的hrpGXooc和hrpXooc不能功能互补hrp-突变体。hrpXooc与其它黄单胞菌中已克隆的hrpX的同一性达83%以上,推测的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别主要在32、141、164、175、213、247和357位点上。HrpX序列中α-螺旋-转-α-螺旋结构在黄单胞菌中高度保守hrpGXooc与水稻白叶枯病菌的hrpGXoo同一性达96%,与X.campestris pv.vesicatoriahrpGXcv同一性达87%,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hrpGRs同源性较低,4种HrpG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别主要集中在22、29、115和252位点上。HrpGXooc和HrpGXcv同列比较显示,3~9和216~220区域的氨基酸序列有所不同,可能反映了HrpG蛋白在感知环境信号和调节hrp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别。
 
关键词:水稻条斑病菌;hrp基因克隆;hrpGXoochrpXooc;功能互补

 
小麦与白粉病菌互作中β-1,3-葡聚糖的细胞定位
芦光新,胡东维*,赵淑芳,徐颖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29)
 
摘要:利用免疫胶体金方法对小麦与白粉病菌互作过程中β-1,3-葡聚糖酶底物,即β-1,3
葡聚糖的合成与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白粉病菌的所有器官包括分生孢子、附着胞、入侵栓、吸器和菌丝中均未发现β-1,3-葡聚糖存在;相反,β-1,3-葡聚糖是小麦各种细胞壁的正常组分,在气孔保卫细胞、纤维细胞、导管分子等的细胞壁中含量非常丰富。病原菌的侵染导致植物细胞中β-1,3-葡聚糖的合成增加,但在乳突结构中不含β-1,3-葡聚糖。以上结果说明,往小麦中导入外源β-1,3-葡聚糖酶基因并高效表达,不会对病原菌结构产生直接的破坏和抑制作用;相反,有时可能会影响到某些植物细胞的正常发育。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菌;β-1,3-葡聚糖;细胞定位

 
HMC-毒素对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原生质体及微丝分布的影响
王立安1,马春红2,赵俊霞3,魏建昆2
1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石家庄 050016;2河北农林科学院理化所,石家庄 050051; 3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石家庄 050017)
 
摘要: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毒素)处理C型不育玉米根冠细胞后,采用微丝的特异探针异硫氰酸荧光素-鬼笔环肽进行标记,荧光显微镜下发现HMC-毒素可引起根冠细胞原生质体收缩,并伴有原生质泄漏、原生质体荧光变暗、微丝分布异常等现象。HMC-毒素对根冠细胞的这种影响明显不同于细胞松弛素B(CB);并且与HMC-毒素处理后的同核保持系(N)玉米相比损坏程度要严重得多,N型玉米细胞原生质体只是轻度收缩,仍可见微丝网络分布。根冠细胞对HMC-毒素的这种反应与细胞质的抗病性相关。
 

 
AM真菌和镰刀菌对西瓜根系膜脂过氧化作用和膜透性的影响
李 敏,王维华,刘润进
(莱阳农学院菌根生物技术实验室,莱阳 265200)
 
摘要: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和西瓜枯萎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对西瓜根系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西瓜根系中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膜透性均低于对照,先接种G.versiforme,后接种F.oxysporum  f.sp.niveum处理的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细胞膜透性均低于只接种F.oxysporum  f.sp.niveum 的处理。接种G.versiforme感枯萎病西瓜品种“郑杂5号”MDA含量、组织自动氧化速率和膜透性降低幅度大于抗病品种“京欣1号”的接种处理,说明G.versiforme可降低感病西瓜品种的膜透性和MDA的产生,从而有效地保护细胞膜系统,减轻F.oxysporum f.sp.niveum对西瓜的为害程度。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西瓜; 镰刀菌; 丙二醛(MDA);自动氧化速率;膜透性

 
灰葡萄孢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在营养体亲和性测定中的应用初探
高俊明,刘慧平,王建明,李新凤,韩巨才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病系,  太谷030801)
 
摘要:从山西运城、临汾、长治、晋中、大同等地保护地黄瓜灰霉病病株上采集、分离的分属于3个不同菌丝融合群的8个灰葡萄孢菌单孢菌株,经氯酸盐诱导处理,共获得了抗氯酸盐的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突变体)59株,其中nit1型38株,nit3型10株,nitM型11株。所有nit突变株分别在PDA斜面转管培养3次(21 d)后,除6株恢复成野生菌株外,其余多数nit突变菌株表现稳定。来源于同一野生菌株的不同类型nit突变体间或同一菌丝融合群不同野生菌株的nit突变体间可产生互补反应而形成异核体,其中以nitM型突变株互补性最好,在利用nit突变体测定灰葡萄孢菌营养和性时应作为标准菌株。来源于不同菌丝融合群的nit突变体间不能产生互补反应。
 
关键词:灰葡萄孢菌; nit突变体; 营养体亲和性; 异核体

 
转隐地蛋白基因烟草的抗病性及遗传分析
蒋冬花1,2,郭泽建1*
(1 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杭州 310029;2 浙江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金华 321004 )
 
摘要:对转隐地蛋白(Cryptogein)基因烟草植株进行了抗病性测定、抗病分子机理及遗传分
析的研究。结果表明: 80%以上的转基因植株对烟草上3种重要病原菌的抗病性均增强,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烟草植株的抗病性与整合的拷贝数成负相关,即绝大多数高度抗病的植株只含有1个拷贝,而感病植株一般为2~3个拷贝;部分转基因烟草植株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病程相关蛋白和渗透调节蛋白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丰度与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表达丰度越高,抗病性越强;综合农艺性状考察表明Cryptogein基因对烟草植株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激发子; 隐地蛋白;抗病性; 遗传分析; PR蛋白

 
小麦新品系YW243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谢皓1,3 ,牛永春2 ,陈孝1*,马有志1 ,吴立人 2 ,林志珊1
(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北京100094;3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系,北京102206)
 
摘要:YW243是最近培育出的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本文对其条锈病抗性进行研究。小麦条锈菌苗期接种鉴定表明,YW243高抗CY29、CY30、CY31、CY32、CYSu-11等我国条锈菌流行小种。用2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菌系接种进行基因推导,结果表明,YW243 具有较宽的抗谱,试验中21个已知基因系,仅有Yr5的抗性与YW243相似,但YW243的系谱表明不含有Yr5基因,因此YW243很可能含有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YW243和京771分别作为抗感亲本进行杂交,后代分离结果表明,YW243对条锈菌CY31的抗性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分子标记初步研究表明,该基因与 RAPD引物OPY08扩增出的1条特异DNA片段连锁。
 
关键词:小麦;YW243;条锈病;遗传分析

 
福建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及其对水稻几个Pi基因的毒性频率
鲁国东,郑 武,阮志平,陈在杰,王宗华*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福州 350002)
 
摘要:稻瘟病是福建省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系统掌握稻瘟菌毒性类型组成和变化动态及其与主要抗病基因的互作特点,是制定抗病品种选育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本研究根据稻瘟病菌与6个CO39 近等基因系品种互作亲和性的结果,将1995~2001年从福建采集离的398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26个毒性类型,其中毒性类型I34.1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毒性类型,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I20.1、I04.1、I24.1、I0.1、I30.1等;结果还发现福建稻瘟菌群体对Pi1Pi2毒性频率较低,分别为7.53%和11.31%,特别是对Pi1Pi2基因联合毒性频率仅2.76%,说明在水稻抗瘟育种中可以考虑将Pi1Pi2基因累加利用。
 
关键词:稻瘟菌;群体组成;毒性频率;抗病育种;

 
小麦条锈病菌非亲和性小种诱发小麦抗锈性研究
肖悦岩,武丽芬,王卓然,姜文波,曾士迈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4)
 
摘要:在水源11、洛夫林10等7个品种上分别选择小麦条锈菌CY17、CY28等9个生理小种中非亲和小种进行诱发接种,亲和小种为挑战小种。观察发病后的病情指数并与单独接种诱发小种和单独接种挑战小种处理的病情指数进行比较。证明诱发抗病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但表现程度因小麦品种、诱发小种和挑战小种而不同。诱发抗病性的表达时间可持续8 d,以诱发接种后1~2 d表达最强。诱发接种量与诱发抗病性表达呈指数函数关系,也间接证明这种诱发抗性是局部的。作者认为:诱发抗病性在品种、诱发和挑战小种不同组合之间的差异在小种动态中会起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诱发抗病性

 
1997~2001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
万安民1,吴立人1,贾秋珍2,金社林2,李高宝3,
王保通3,姚革4,杨家秀4,原宗英5,毕云青6
1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 100094;2甘肃农科院植保所,兰州 730070;3陕西农科院植保所,杨凌 712100;4四川农科院植保所,成都 610066; 5山西农科院植保所,太原 030031;  6云南农科院植保所, 昆明 650205)
 
摘要:1997~2001年采自我国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主要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上的小麦条锈菌标样4008份,其鉴定结果基本反映了这期间我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化状况。1997发现了水源11致病类型13和14,2001年把原Hybrid 46致病类型3(HY-3)命名为条中32号。这期间共监测到41个小种和致病类型,每年都能监测到的小种和致病类型有32个,为条中17、19、21、22、23、25、26、28号,洛10-2,条中29,洛13-2、3,条中30、31、32,Hybrid 46-4、5、6、7、8,水源11-2、3、4、5、6、7、8、10、11、12、13和14。条中29、30、31、32号为主要流行小种。1997~2000年间条中31号位居第一,出现频率为10.8%~13.5%,其次为条中32号(4.8%~11.7%),由于条中32号逐年持续上升,2001年超过条中31号而位居第一。其次是条中29和30号,两者出现频率基本相当,1997~1999年条中29号略高位第3(3.3%~4.0%),条中30号位第4(2.6%~3.3%),2000~2001年,条中30号略高位第3(3.6%~7.3%),条中29号位第4(2.7%~3.1%)。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条中23号、25号、26号、28号和Hybrid46-4、5、7、8,水源11-3、4、5、7、11、13和14,其它为稀有小种和致病类型。相对于东部黄淮海流域,甘肃、四川、陕南和云南及其毗邻地区条锈菌群体结构复杂,内部多样性高,几乎所有小种和致病类型都可监测到。从整个条锈菌群体衡量Hybrid 46和水源11致病类群占有很大份额,1997~2001年两者总的年出现频率分别为78.5%、80.2%、76.6%、78.7%和87.4%,致使我国小麦条锈菌群体均匀度低,这与我国小麦品种抗病基因较简单、且主要集中在Yr9为重要抗源的“洛类”衍生系(80%以上)和以繁6为抗源的繁6衍生系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条锈菌

 
小麦条锈病越夏过程的模拟研究
曾士迈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94)
 
摘要:以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为基础,按小麦成熟期和地理位置分区,加上有关越夏的各种参量,用于越夏过程的模拟。模拟试验结果确认和深化了如下认识:除周年麦外,任何单一成熟期的麦区都不能起越夏作用,必须生育末期植株和自生苗有交叠的双区组合才能实现越夏作用。春麦在越夏上直接作用不大;越夏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双区面积、成熟期交叠情况、当地流行速率和距承受其菌源的地区的远近。只要夏季最热一旬旬均温<22℃,上述交叠时期越早,越夏率就越高;完整的越夏过程包括菌源准备-越夏-后继增殖,陇东早播冬麦区的后继增殖对黄淮江汉冬麦发病可能有重要作用;越夏区停种的大区防治效果要受多种因素影响,欲获得良好效果,停种率要达95%以上。越夏区的分布和面积需要进一步查清,特别要注意允许条锈菌越夏的海拔下限是会随年份夏季气候变化而上下浮动的。在更全面地澄清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设计和试行停种试验,是较为稳妥的。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越夏过程;植物病害模拟

 
15种植物的单宁提取物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抑制作用
刘国坤, 谢联辉,林奇英, 吴祖建, 陈启建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福州350002)
 
摘要:测定了15种植物的乙醇粗提物对TMV的体外抑制作用,其中11种具有明显效果,这11种植物粗提物经水/氯仿萃取,水萃取物具有明显抑制TMV效果,而氯仿萃取物抑制效果差。水萃取物用明胶去除单宁后,基本失去抑制TMV的能力,表明单宁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杠板归与假槟榔种子中提取的总单宁对TMV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病毒粒体样品在分别加入这2种植物总单宁后, 电镜下表现为聚集结合; TMV分别与这2种植物的单宁混合后,通过透析,可恢复大部分侵染力,表明单宁对病毒并无直接毒害作用; TMV外壳蛋白(CP)与单宁混合后, 在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表现为结合现象;单宁对TMV体内抑制复制效果不明显; 单宁在接种TMV前后施用并没有降低TMV侵染力;这些结果表明这2种植物单宁对TMV抑制作用可能是与TMV-CP结合而引起病毒侵染力下降或影响病毒CP对侵染位点的识别。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 单宁; 烟草花叶病毒(TMV); 杠板归; 假槟榔; 抑制; 外壳蛋白(CP)

 
我国水稻条纹病毒种群遗传结构初步分析
魏太云,王辉,林含新,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病毒研究所,福州 350002)

 
利用RT-PCR检测库尔勒香梨苹果茎痘病毒的研究
刘连科,牛建新* ,王小兵,覃伟铭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园艺系, 石河子 832003)
 
摘要:以库尔勒香梨新鲜、冷藏、冷冻叶片和皮层为材料,对提取双链RNA (dsRNA)的2种方法和提取总RNA的3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总R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的dsRNA和总RN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转录(RT)和PCR扩增。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对苹果茎痘病毒(ASPV)的RT-PCR检测,建立了ASPV有效RT-PCR反应体系。用此体系扩增到ASPV一个长约316 bp的片段。实验表明以dsRNA和总RNA为模板均能成功进行RT-PCR检测,且dsRNA优于总RNA。
 
关键词:库尔勒香梨;苹果茎痘病毒; RT-PCR;检测
 
学会简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历届植病学会理事会联系方式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版权所有 webmaster@cspp.org.cn
京ICP备05037157号
© 2002-2019 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