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会 联系方式 English  


首页 | 关于本会 | 学术园地 | 教学科研 | 科学普及 | 病害信息 | 出版刊物 | 会员专栏 | 人才信息

李振岐-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开拓者,小麦条锈病研究的奠基人
|弘扬植物病理学科学家精神

李振岐

(1922年~2007年)

    李振岐教授1922年10月4日出生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2007年9月23日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6岁。

李振岐院士

    李振岐字兴周,生于河北省遵化市一贫苦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家乡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年蝗虫危害,生计异常艰难。他下定决心,一要抗日救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二要学好农业科学,消灭病虫害保护庄稼丰收。1942年中学毕业后,与同学一起脱离沦陷区,辗转来到陕西宜川,考入山西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学习。1944年12月,贵州独山失守民族危机,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青年远征军赴印度蓝伽训练基地进行军事训练,1945年6月回国后在昆明待命参战,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遂退伍转学至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习。学习期间,在地下党的教育和培养下,于1949年2月加入青年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毕业留校任教,开始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曾于1957-1959年赴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进修,1982-1983年赴美国蒙大拿大学合作研究。先后担任植物保护系兼职秘书,植物病理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植物病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西北农业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西北分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农林牧渔组成员。1986年晋升教授、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振岐教授思想先进、工作认真负责、业绩显著,多次获得奖励。1949年因积极护校,荣获解放大西北纪念章。1956年他所领导的植病教研组被评为先进集体,曾作为代表出席省群英会。1985年荣获农业部高等学校优秀教师。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学校优秀党员。1987年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等教育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8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称号。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第一名)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名)1项、省部级奖4项;1991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会“亚农杯”农业贡献奖、陕西省高教系统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奖、2002年获“何梁何利”奖、2007年荣获国际植物保护研究杰出贡献奖。

    李振岐教授是我国条锈病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研究成果丰硕、建树卓著。他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等数10个研究项目。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9本。

    1950年-1956年他与刘汉文共同主持,首先揭示了陕、甘、青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防治途径。研究中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利用太白山不同海拔高度为实验基地,将纵向立体实验研究与横向跑面广泛调查相结合,较快地查明了陕、甘、青地区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海拔高度界限和条件,明确了病菌的越夏方式、地区和范围,传播途径,越冬方式和条件,以及春季流行规律,并发现陇东等早播冬麦区是秋季菌源基地和传播桥梁地带。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开展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1978年获得首届全国和省科学大会奖(第一名)。

    1986年,李振岐教授与有关单位协作完成了“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该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名)。

李振岐院士与专家们考察陇南条锈菌越夏基地

    1956年碧蚂1号小麦品种丧失抗条锈性后,给我国小麦生产提出了新的问题。李振岐先生鉴于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全国协作分工要求,1956-1990年,结合我国六批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的实际,主持并系统研究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规律,发现陇南为“越夏易变区”,病菌小种毒性变异是引致小种抗病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山区低温为引起病菌变异的重要诱因,半山区为变异的关键地带,并提出了控制对策。这一研究结果为解决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问题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该项研究的部分成果获1987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

李振岐院士在田间指导研究生调研小麦品种抗锈性

    1983-1990年他主持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课题,“小麦条锈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和“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关中灌区和天水地区为基点,开展综合研究与示范,提出了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在样板上实施,成效显著。1989和1990年天水地区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他提出“打山保川,打点保面”的防治策略,对控制该地区16.7万公顷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起了重要指导作用,挽回1.25万吨小麦的损失,受到甘肃省天水市政府的表彰;1990和1991年关中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他主持及时研究了发生原因,提出了“打滩保原,打点保面”防治策略,并协助培训干部和宣传推广,减轻了病害的流行,减少损失3万吨。该项研究199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名)和农业部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

    80年代以来,他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和提高研究水平,结合指导研究生开始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小麦条锈病菌遗传变异机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首次明确突变、异核作用是小麦条锈病菌的毒性变异主要途径;发现小麦条锈菌的超微结构在一些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锈菌,受到国外有关专家重视;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小种DNA分子标记技术,为进一步开展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此外,还研究了小麦条锈菌的寄主范围和专化型,发现了2个新专化型;主持研究了秦岭植物锈菌区系,描述了237种,建立了6个新种,并完成了生态组分分析,还进行了杨栅锈菌的生理分化研究,初步划分为三个生理小种;研制成功中国小麦锈菌数据库(XBK),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打下了技术基础

李振岐院士在电子显微镜室

    李振岐教授在研究工作中重视技术改革,研制出配套的适合自己研究工作需要的独特研究设备、条件和方法,为提高研究水平和早出成果创造了条件。首创了改造防空洞为“地下低温植物生长室”,节省了大量资金,保证了国家攻关和其他课题任务的顺利完成;与校农机工厂协作研制成功“沉降塔”、“微型接种器”,已推广应用,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染核方法,对保证条锈菌异核作用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他主编的《中国小麦锈病》专著,是对我国小麦锈病研究工作的系统总结和交流;主编《中国农作物抗病性及其利用》对我国作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我国利用抗病品种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他多方奔走呼吁,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支持创造条件,促进陇南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易变区”治理系统工程的实施,为从根本上缓解小麦条锈病对我国北方小麦生产的威胁做出了贡献。

    李先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教育家,对植物病理学特别是植物免疫学教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他1959年自苏联进修回国以来,主要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免疫学的教学。他对教学工作一向认真负责,讲授内容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深受学生的赞赏。为了推动植物病理学的发展,他在60年代初期就为本科生开设《植物免疫学》,为国内最早开设本门课者之一。80年代以来,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又开设了硕士研究生的《高级植物免疫学》和博士生的《植物免疫学专题》,1982年主编了植物免疫学讲义,曾在国内广泛交流,1992年主编了我国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植物免疫学》。他十分重视教书教人,坚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60年代所主持的综合教学实验和近年来所主持的毕业实习改革均受到表彰。他先后培养了植物免疫方向21名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生和2名博士后。已毕业的研究生有的已成为中青年教学、研究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或博士生导师。

    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在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科梯队建设方面,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甘为人梯,为年轻教师的成长铺路搭桥。他先后亲自培养了7名青年教师和11名进修教师。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健全了学术梯队,为学科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李振岐教授是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主持建立了我国西北第一个植物病理专业学科点和植物病理研究所,并担任第一任所长。植物病理博士点由1名博士生导师增补到11名,博士研究生的招收方向由1个扩展到4个。同时,筹划建立了农业部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系统学开放实验室”,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组织成立了省部共建的“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培养高级植物病理学人才构建了良好研究技术平台。

李振岐院士指导他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康振生院士

    他是一位专业学术活动的积极推动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积极参加各项有关学术活动。负责筹建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西北分会,并召开了西北学术讨论会,为推动我国西北植物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负责多次召开了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抗病育种学术讨论会和第三届海峡两岸植物病理学术讨论会。历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北区分会主任,《植物病理学报》编委,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长,陕西省农业厅顾问等。为我国植物病理学术活动的开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先生胸怀坦荡、善于团结、发挥群体力量开展工作。他深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是一切事业成功之根本。他经常用金刚石与石墨的元素相同,仅由于结构组合不同,而性质完全不同的道理教育大家,只有团结一致才有坚强的战斗力。所以,他不仅能团结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更注意团结一切意见不同的人共同工作。李振岐教授了解“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各有才,而才各有长短,关键在于你能否识别以及能否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道理。所以,他处理问题的准则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坚持一分为二看事,对自己多看缺点,对别人多看优点,对事物多从积极方面考虑。

    李振岐教授成为工程院院士以后,从更高的角度关注我国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多次高层论坛时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特点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知识经济的到来,对我国是一次发展机遇,但也是挑战”。他从我国农业宏观发展的未来着想,强调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呼吁重视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的改造,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以及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控制问题。提出,“不但要不断加强对现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生态农业等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要站在国家和全局的高度,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协作配合,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他也正是用这种精神去教育和培养更多、更好的知识型人才,向更高的方向努力。

    李振岐院士的人生格言是“早立志,勤思考,团结奋斗,勇于进取,持之以恒,不断前进,力争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依照自己的格言,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业绩。他无私奉献、勇于进取、善于开拓、不断前进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

    文稿来源:康振生院士等提供。

学会简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历届植病学会理事会联系方式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版权所有 webmaster@cspp.org.cn
京ICP备05037157号
© 2002-2019 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