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会 联系方式 English  


首页 | 关于本会 | 学术园地 | 教学科研 | 科学普及 | 病害信息 | 出版刊物 | 会员专栏 | 人才信息

刘仪-服务做贡献,育人泽后昆|弘扬植物病理学科学家精神

刘仪

(1923.12.25-2015.2.13 )

风雨求知路,京华桃李情

    刘仪先生生于旅顺农村,5岁时随父母迁居沈阳。在沈阳就读小学和中学,中学期间受进步同学和鲁迅、巴金作品影响,参加了抗日外围组织“读书会”,秘密阅读抗日宣传材料,因此放弃了去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美术的机会。为躲避日本人抓兵,1941年12月举家迁至北京,续读完成高中学业后,1943年夏考入当时的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他大学期间兴趣广泛,阅读了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并于1945年夏天又考入北平艺专雕塑系,后因不允许同时跨校就读北大农学院而退学。1946年暑假由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转入植物病理系学习,其间参加反帝游行,并受地下党派遣到张家口解放区参观学习。1947年7月毕业留校,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9月1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俞大绂、林传光教授指导下,刘仪先生作为助教带“真菌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并讲授部分课程。此期间,在俞大绂先生指导下,用光学显微镜做过一些Monascus sp.子囊孢子的单孢子分离和培养工作。1949年10月随院校合并转入新成立的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953年任讲师。1956年7月受国家选派去苏联进修,经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培训两年,于1958年底赴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学习植物病毒学,并兼任留学生党支部书记。留学期间,他在苏联科学院微生物所学习电子显微技术,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收获很大,奠定了终生从事植物病毒学研究的基础。1962年回国后,在裘维蕃教授领导的植物病毒组工作,讲授过“植物病毒诊断”、“电子显微镜技术”等专题课及指导大学生毕业论文,并兼任植保系党总支书记。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仪先生与许多老先生一起受到冲击,被关“牛棚”隔离审查,其间曾与俞大绂先生共处并为其做素描头像一幅,十分珍贵。其后学校向陕北搬迁,刘仪先生经同意随夫人郦芷若先生所在的北京林学院搬迁至云南,各项工作中断。1978年底,北京农业大学在原校址恢复办学后,刘仪先生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入选国家植物病理学专业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共遴选出9位博士生导师)。1980年1月至1987年10月,刘仪先生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并先后兼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务。1991年7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12月离休。

1968年刘仪先生与俞大绂院士共处学生宿舍并为其做了一幅素描头像(2011年被选为俞大绂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函封底插图)

    刘仪先生1985年起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1994-1998年任第五届理事长,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五届委员,1996-2000年任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在国内外植物病理学界享有较高声誉。

科学重探究,锐意求创新

    刘仪先生早期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有良好的业务基础。60年代,刘仪先生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病毒学科建设工作,所从事的瓜类(西葫芦)病毒病及大豆花叶病等病毒病的研究工作,受到沈其益、陈延熙和裘维蕃等著名教授的好评,但不久发生“文化大革命”,学校又多次搬迁下放,致使研究工作中断。70年代末拨乱反正,恢复办学后,他抓紧时间较早地开展了花卉、甜菜等植物病毒病害的研究工作。相继完成了菊花、香石竹从脱毒到生产应用的系统工程研究,模拟无毒种苗工厂生产化程序获得成功,并首次将cDNA探针技术用于香石竹花卉脱毒早期检测系统。同时,刘仪先生是在我国使用电子显微镜作为植物病毒诊断的先驱者之一,较早地将电子显微镜技术应用在国内植物病毒研究工作中,为电镜技术在农业及植物病毒学上的发展及应用打下了基础。在此后的研究工作中,首次将亲和素-生物素系统应用于免疫电镜中获得成功,提高了免疫电镜检测植物病毒的灵敏度。

    这些研究成果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应用菊花、香石竹脱毒、组培、早期病毒检测、快速繁殖及隔离温室育苗,防虫大棚种植的配套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无毒种苗中心及基地,促进我国花卉种植业进入先进国家行列。应用脱毒及组培方法,将我国名贵花卉品种复壮、保存,为出口脱毒优良种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刘仪教授是我国植物病毒学科带头人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真菌介体传植物病毒研究,建立了真菌传病毒的系统研究体系。80年代,刘仪先生积极开展了植物病毒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的研究,创立了从生物学、细胞学到分子水平研究真菌介体传播植物病毒的系统研究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成果。

    在长期的甜菜坏死黄脉病毒(BNYVV)系统研究中,首次证实了该病毒在我国的广泛存在;完成了BNYVV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克隆并获得了BNYVV大部分基因组cDNA序列,并分别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利用表达产物制备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诊断试剂盒;建立较完善的半人工条件下营养液砂培真菌传带病毒体系,该体系大大优于国外同类工作,可高效、准确地用于测定病毒突变体的真菌传播效率及病毒与介体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利用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对介体传带病毒的方式进行了定位;利用侵染性cDNA克隆技术对RNA4中可能存在的真菌传毒相关序列进行了定位分析,确认它在真菌高效传带病毒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方式;并对发生了自然缺失的病毒突变体的缺失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分析。在我国首次发现了BNYVV RNA5组分的广泛存在,在获得RNA5侵染性cDNA克隆的基础上,利用病毒RNA组分重组进行侵染试验证明,BNYVV的RNA5组分在病害症状发生以及对甜菜的危害中发挥重要作用,RNA5可以提高BNYVV的侵染效率和病毒在寄主内的积累,并与RNA3协同互作,加重丛根病的发生与危害,这一结果为解释国外的抗病甜菜品种在中国多表现为感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利用BNYVV的外壳蛋白等基因获得抗甜菜丛根病基因工程甜菜植株。“甜菜丛根病基础研究”,获得1997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际上首次完成小麦黄花叶病毒(WYMY)全基因组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区分了WYMY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SSMV)澄清了真菌传小麦病毒研究中的一些混淆不清的问题。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WYMV的多个基因,并制备了可用于检测病毒或相应蛋白的抗血清;完善了室内病毒接种感染体系;比较了不同地区WYMV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差异,研究了基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的关系。

    20世纪八十年代末,针对甜菜生产中甜菜黑色焦枯病的严重危害,率领课题组成员经过十余年的攻关,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甜菜黑色焦枯病毒(BBSV)的生物学、血清学、真菌传播特性;测定了BBSV基因组RNA和卫星RNA的核苷酸序列,证明BBSV是烟草坏死病毒属(Necrovirus)的一个新种;构建了含有T7启动子和35S启动子的BBSV的侵染性克隆;利用遗传突变技术证明了BBSV外壳蛋白基因及其卫星RNA与症状发生的关系,所构建的病毒载体可使外源蛋白基因在植物中得到高效表达。这些结果均为世界首次报道。

    通过cDNA克隆和序列分析,首次证明引起我国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而不是以往普遍认为的玉米粗缩病毒(MRDV)。克隆获得了RBSDV基因组的全部10个双链RNA片段并完成序列分析,其中对部分基因组片段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为国际首次完成。

    在抗病毒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应用研究中,获得了包括小麦、玉米、甜菜、烟草、番茄、西瓜等多种抗病毒转基因作物植株,部分转基因后代已通过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审定程序,进入生产性试验,首次发现转基因小麦对WYMV的抗性与病毒编码基因诱导的转基因沉默机制有关。

    这些研究工作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课题组成员多次应邀在国际专业会议上作报告。作为学科带头人,刘仪先生领导的课题组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病毒及分子病毒学研究最活跃的研究团队之一。

服务做贡献,育人泽后昆

    1978年秋,学校迁回原校址办学后,刘仪先生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负责研究生培养),研究院院长(负责科研规划、发展及管理),副校长(主管科研)等职。20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亲自主持筹建了农口第一个中心实验室,并兼任校中心实验室主任。将计算机、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等现代化实验手段先后装备到学校有关实验室,并积极倡导应用到科学研究及研究生培养中。在他负责学校科研及培养研究生工作期间,深感我国农业科学(也包括植物病毒学)与国际差距之大,仪器设备之落后,为抓紧时间迎头赶上,他做了大量工作,为学校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多年繁重的工作时间里,他学术思想活跃,身负重任,勇于负责,能够团结上下,发挥新老专家作用,有创见地推动了北京农业大学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刘仪先生还积极参加了当时的全国科技规划工作,全国科学大会期间,针对农业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之间衔接的薄弱,倡议并极力主张在国家重点项目中建立农业生物学重点项目,以加强应用基础领域的研究,从而促进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衔接。并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及协调“六·五”和“七·五”的科研规划。

    刘仪先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促使北京农业大学率先于1978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第一批招收了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第一批招收了博士生。1984年,国务院批准全国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他出任北京农业大学第一任研究生院院长。他还积极倡议并主持在国内农业高校创建了第一个生物学院,领导建立了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对加强教学、科研中的基础领域与应用基础领域的发展,以及农业大学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管理工作中,他努力贯彻教育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培养的研究生数量逐年增加,博士生更是成倍的增长。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已成为向国家提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一大批人才已成为农业部门和高校许多单位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力量。刘仪先生对我国农业生物学科建设及发展,对农业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

1983年刘仪先生与全校83届研究生的毕业合影

    刘仪先生1987年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并主持建立了植物分子病毒学实验室。作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他极其重视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并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指导硕士生12人,博士生9人。这些人大都已成为有关单位的中坚力量,成为造就面向国际水平的植物病毒学人才基地,受到同行的好评。

2013年刘仪先生九十华诞与部分学生合影

    刘仪先生对植物病毒学科颇具造诣,思路敏捷,善于吸收消化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他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博学多艺,心胸豁达,平易近人,知人善任。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一生传道授业,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刘仪先生长期兼任党务和行政工作,他的学者风度和宽容谦虚作风,深受同志们尊敬和爱戴,在农学界有广泛的联系及较高的知名度。担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期间,加强了民主办会的作风,恢复了与会员建立直接沟通的“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讯”,出版了英文简讯(Newsletter),加强了与国际植物病理学会(ISPP)及有关国家植病学会的学术交流和联系。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多次出国访问及参加学术活动,为在国际植病学术界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稿来源:于嘉林、李大伟、韩成贵等根据于国荣先生为《中国农学家传略》(植物保护卷)撰写的文稿补充而成

学会简介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历届植病学会理事会联系方式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版权所有 webmaster@cspp.org.cn
京ICP备05037157号
© 2002-2019 Chinese Society for Plant Path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